原標題:思明區著力打造曾厝垵旅游新名片2015年游客量突破千萬 思明區著力打造曾厝垵旅游新名片2015年游客量突破千萬 從廈門市思明區旅游局獲悉曼谷自由行行程規劃 近年來 思明區致力“文旅融合”多方位培育曾厝垵文創村 至2016年6月面積僅0.33平方公里的文創村 已吸引300多家民宿、1200多家創意商鋪、5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業青年落戶。2015年曾厝垵文創村游客量突破1000萬人次 成為廈門旅游新名片。 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小漁村呈現“生態美” 通過“整體規劃、有機更新、社區再造”的方式 既保護原生態的漁村歷史風貌 又注入開放多元的創意新功能。 一是因地制宜改造。 堅持“不大拆大建 因地制宜改造”的原則 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 啟動“五街十八巷”提升改造工程 進行道路翻修、纜線下地、雨污分流及設立地埋式垃圾桶等 保障公共基礎設施滿足發展需求。 二是文藝化更新。 利用自發形成的文藝氣息 商家經營的需要 引導鼓勵商家開展文藝化更新“微改造” 對房前屋后進行各具文藝特色的個性涂鴉、創意布局等小琉球住宿推薦 讓文藝元素與閩南漁村文化碰撞融合 讓傳統漁村煥發生機活力。 三是劃分功能分區。 根據曾厝垵文化、自然、創意資源等分布情況 著力保持閩南風味 結合人流分布及動向情況。 在自發形成的“五街十八巷”的基礎上 將文創村劃分為“文藝小資文化、閩南古厝文化、藝術家工作文化區、民宿創意文化區”等11個功能區。四是引入生態設計。通過共同締造工作坊平臺 邀請香港新銳建設師參與文創村規劃設計 引入生態設計理念 通過“漁橋”的建設完善人行步道系統 強調人、厝、海、山的共存與相互配合、相互交融 增強漁村場所感。 推動特色經濟發展 “城中村”實現“百姓富” 把握濱海、臨高校的特點 發揮文創引領作用 打造以文創產業、旅游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 實現城中村“百姓富”。 一是助力文創產業提質。 發揮集合藝術營、廈大藝術學院的聚合效應 吸引全國各地的文創業者入駐創作 塑造了“辛辛印象”、“曾文青”等一批形式好的“工作室”、打造了“晴天見”、“三年二班”的等一批聞名網絡的“創意店” 推動創作了“曾厝垵手繪地圖”、“村民戶口本”等一批文創作品 打造文創青年創意市集 促進文創村品質內涵提升。 二是發展旅游配套產業。 拆除沿環島路的違章棚戶搭蓋 建設閩南風格的曾厝垵海鮮坊 有力推動曾厝垵文創村旅游業的發展。 三是推廣信息化消費。 推動4G轉wifi免費網絡覆蓋 開發具有遠程訂房、現場導覽、在線互動等功能的智慧曾厝垵手機APP 實現文創村內大多數店鋪建立“微名片微掃描微折扣”的網絡消費模式。 推動歷史文化傳承 文化融合展現“鄉味濃” 一是保護民俗文化。 修繕維護擁湖宮、福海宮等6個民間宗教信仰點 改造擁湖宮戲臺等民俗活動平臺。進一步搭建兩岸宮廟理事會聯誼平臺 推動民間信仰文化發展。 二是修繕閩南古厝。 改變以往城中村改造“拆舊建新”的做法 強化對優秀歷史風貌建筑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啟動“閩南古厝再生”計劃 采用共建共管的方式對閩南古厝進行保護性修繕 成功打造了曾厝垵村史館“漁村時光空間”、展示“蔡復一歷史名人文化”的漁村文化館“金門大贊”。 三是發展文創文化。 積極推動文創文化與閩南漁村的有機融合。舉辦文青市集曼谷自由行行程規劃 利用文創村旗桿內街的空間平臺 舉辦每周一次的文藝青年創意市集;塑造文創品牌 繼續做大做強“文青節”。 四是融入臺灣元素。 發揮對臺資源優勢 推動臺灣創意、臺灣味道、臺灣元素落地 將臺灣“社區營造”、“民宿義工旅行”的理念引進來、傳播開、發展好 打造更有人文、更有創意、更有愛的文創村。作者:林志戴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