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9-04/04/content_11_1.htm"
“我是杰拉奇,意大利人,在中國生活了10年。”一頭鬈發的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杰拉奇用短短一句中文開場白,便道出了他與中國的緣分。 事實上,這位意大利“中國通”關注的很多事都與中國有關,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作為意方主要官員之一,起草并推動了中意“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訂。意大利由此成為第一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七國集團(G7)國家,引發國際熱議。 2日,杰拉奇訪問上海期間,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發表題為“從北京到羅馬:繁榮共贏的絲綢之路”的演講,其間欣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用流利的中文,說著自己與中國的緣分,談“一帶一路”倡議和中意合作的未來。 住在這里必須學中文 去年10月1日,旨在協調和強化與中國經貿合作的意大利中國任務小組正式成立,接受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和外交部共同指導,杰拉奇負責協調指揮工作。 杰拉奇對“中國”這個話題太熟悉,在記憶里他關注中國已經將近20年。他清楚地記得中國吸引自己的目光是在2001年,那一年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貿易領域,中國在世界上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伙伴”。也是在那一年,還在倫敦投資銀行工作的杰拉奇開始關注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貿易投資機會。2008年,他離開英國來中國教書,成為一名經濟學教授,“研究中國經濟,幫助歐洲朋友多多了解中國的發展”。 到了中國后,本就精通多國語言的杰拉奇很快入鄉隨俗學習了中文。因為在他看來,語言是溝通最初的工具。他用一種很“意大利式”的方式感慨說:“啊!住在這里(中國)必須要學中文。要不然不能研究,不能看你們美麗的報紙,不能聽新聞。” 在杰拉奇看來,中國人和意大利人可以在語言、文化和歷史等方面互相學習,中國文化和意大利文化有相通之處。“我第一次到中國,就感覺和我的意大利老家差別不大。” 上海給人很好的感覺 此次造訪上海,杰拉奇覺得親切,因為他曾在上海住了5年。 “我覺得上海很好。”杰拉奇回憶,他第一次來上海是1994年,現在變化很大。尤其去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上海的發展有目共睹。杰拉奇指出,上海一直都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并且“古老的歷史和現代融合在一起,給人很好的感覺,上海的生活水平很好”。 這位來自美食王國的“中國通”喜歡上海的小籠包,而隨著中意合作的加深,來自意大利西西里島的血橙日前也經由上海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不僅僅是好吃的水果,杰拉奇希望會有更多中國游客到意大利旅游,他看好上海在中意“一帶一路”合作中發揮作用。 尤其是制造業方面,杰拉奇認為,不是所有中國消費者都了解意大利的制造能力。“他們更多知道食物、足球、奢侈品之類,但這不意味著我們沒有合作的機會,其實意大利的高新技術比其他國家更好。”他舉了意大利航空航天公司AVIO的例子,自豪地說,這家公司的火箭成功發射率是百分之百。 “我們想要加強彼此之間的對話,增強相互之間的了解,讓意大利人知道中國發生了什麼。”杰拉奇說,意大利歷史上曾經有一個月的時間,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每一個電視頻道、每一個收音頻道都在講中國的情況。“這很好,現在中國已經占據意大利各大媒體的中心。” 中意友誼是志同道合 意大利成為G7國家里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歐洲對此有不同聲音,有觀點認為意大利不應該“單飛”。 杰拉奇表示,在歐盟層面有統一的貿易政策規則要遵守,但從投資角度來看,成員國是獨立的,在經貿上更是相互競爭的關系。比如,如果在中國多賣一瓶意大利紅酒,就意味著法國要少賣一瓶。“如果我們想和歐盟27個國家競爭,這就是我的自主權。貿易法務層面是布魯塞爾的事,但國別貿易的推動、吸引投資,是每個國家的自由。” 他指出,已經有13個歐盟成員國簽署“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意大利只是第14個,可以預測未來會有更多國家簽署。 杰拉奇認為,意大利沒有離開歐盟,只是第一次引領了歐盟某些方面的發展而已。“一定要用一個很好的方式,把好的想法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我們希望意大利在未來能扮演一個更加積極的角色,成為歐盟在國際貿易上和中國合作的領軍者。” 意大利作家莫拉維亞有一句名言,“友誼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志同道合的結果”。顯然,在實現經濟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上,意大利已經下定決心,要搭上共建“一帶一路”的浩蕩潮流。本報記者吳宇楨齊旭
關鍵字標籤:義大利世界遺產之旅-晴天旅遊
|